EMC易倍官方网站王立勇教授应邀在新华社《半月谈》2021年第18期发表了《宏观调控更在意“中长期”》一文。
原文如下:
“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已成为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的发力点。对此,中央相关会议多次强调。
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宏观政策是“逆风向而动”,对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以达到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目的。所谓逆周期调节,是指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有针对性的逆向调节政策,使实际经济增长率尽可能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缩小产出缺口。
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不是对逆周期调节的否定和摒弃,而是对逆周期调节的拓展、完善和升级,是在充分把握逆周期调节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调控框架,将宏观调控由“短期视角”和“速度视角”,拓展到“中长期视角”和“质量视角”。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许多突出问题表现出中长期特征,如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正是基于“当前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这一判断提出来的。
做好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节,要求准确预判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不仅要看到短期经济波动,更应看到中长期经济走势和风险动态演变路径,在不同周期或时域范围内,重新审视政策目标,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分周期科学测算政策目标值,构建政策目标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并不是一味强调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忽视政策的灵活性,也会根据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景气循环相机而动,从中长期或跨周期视角评价政策指标的高低和风险,以跨周期视角审视赤字率、债务率、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宏观杠杆率的动态变化态势等,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管控和调节政策空间。这是做好跨周期调节的基本前提。
从时间维度看,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重视与逆周期调节的协调统一。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同样重视逆周期调节,重视对逆周期调节进行跨周期设计和安排,以保证宏观政策力度、时机、态势和空间恰到好处,避免造成政策“超调”或“过度干预”。换言之,虽然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更加注重中长期目标,然而对疫情、贸易摩擦、大国冲突等外生冲击带来的短期扰动也很重视,即强调在宏观政策跨周期框架设计中设定好逆周期调节预案,保障熨平短期经济波动和实现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机衔接。
从着力点看,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重视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协调统一。虽然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均有助于扩大产出和提高就业水平,但二者作用方向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应更加关注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跨周期调节的全过程,重点解决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推动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高质量需求。
从绩效评价看,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重视政策绩效的跨周期评价。与逆周期调节效果评价不同,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绩效评价不能局限于短期或当期视角,而应从分周期、中长期及动态视角去全面系统审视跨周期调节的协同效果,确保经济发展中长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总之,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旨在建立一套站位更高、侧重解决中长期问题的宏观调控框架,有利于发挥政策的预期传导功效,降低宏观政策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合理引导微观主体预期,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原文链接:
http://www.banyuetan.org/jrt/detail/20210927/1000200033134991632662509985830739_1.html
《半月谈》被誉为“中华第一刊”,创刊于1980年5月,是中宣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发行量一直居全国时政期刊之首。《半月谈》长期坚持“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的办刊宗旨,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